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ID : youthmba)的第766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學院創(chuàng)始人張華。
昨天少年商學院微信分享了專欄作者南橋的文章《誰在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題沾沾自喜》(回復“766”查看),大體觀點是,好的作文題目應當是背景中立、平實的常識話題,而不是為擔心被押中而總想著“考倒學生”。
▋和教育部前發(fā)言人的碰撞
相比之下,新課標全國一卷的高考作文題看起來非常接地氣:給違反交規(guī)的父親的一封信。這聽起來確實與生活沒有距離,形式也有趣。負責我們微信的同事昨天還發(fā)起了一個在線互動:讓家有初中生、小學生的父母也鼓勵孩子試著寫這樣一封信,給自己的違反交規(guī)的父親(無則加勉)。我說好啊。
但當我昨天和教育部前發(fā)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老師聊天的時候,他說,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我一愣,怎么回事?過了一會兒我看到王老師的微博:
我想問問全國卷1的出題者,如果您孩子因為您開車打電話多次勸阻無效就舉報,您如何對待?關鍵是生活中父親開車打電話不少,但不聽勸阻者少、多次勸阻還不聽更少;即使有,是否一定要用舉報這種極端方式解決?哎,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不選,偏選犄角旮旯難學生,我無語了!
看完這段話我明白了。我們同事的著眼點在“溝通”,在寫信給父親本身。而王旭明老師著眼點在“舉報”,就算父親有錯,孩子舉報也有失妥當。
我又繼續(xù)查找原始資料,讀一遍這道作文題的全部描述。其中有一句話,可能我們以及王老師都忽略了,那便是“(孩子報警后)警察對父親進行了批評教育,此事引起社會爭議?!睕]錯,“引起社會爭議”這句話很重要,這至少說明出題者,拋出的是一個爭議話題,而不是100%地支持孩子舉報父親。
▋吃驚于85%的人支持孩子舉報父親
我隨即留意到,原來今年的這一高考作文題,取材于真實事件——2015年5月8日,一篇題為《大四女生舉報親生父親獲警方獎勵100元》的報道稱,當時湖北高速交警微博接到了一起女兒舉報爸爸高速公路上打電話的案件。不過令我最最最驚訝的,是事件發(fā)生的第二天,網(wǎng)易新聞就 “女兒是否應該舉報父親”做了一次正反方的投票調(diào)查,結果5322人支持舉報,占85%;961人不贊成舉報,占15%。
說實話,我被贊成孩子舉報父母者高達85%給震驚了!如果再不采取非常措施,開車打電話會給他人和自己都帶來危險甚至災難。但是,這一非常手段,一定不是只有向交警“告密”這種方式。
大義滅親,舉報父親。這讓我想起來電影《歸來》里向組織舉報自己父親的丹丹。在文革那段瘋狂又暗黑的歷史里,多少親人間互相舉報,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但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會像電影里陳道明飾演的陸焉識一樣通情達理,原諒自己的女兒。
我想起1990年德國統(tǒng)一,但許多家庭卻解體了,甚至不少人自殺了。為什么?因為隨著東德檔案館資料公開,人們吃驚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子女、朋友曾多次秘密舉報自己,甚至是自己身邊的臥底。后來隨著類似事件被公開起來越多,家庭幾乎變成了最驚悚的場所之一,最后當局決定停止公開這些檔案,以免引起更多新的傷害。
雖然拿中國文革和東德告密的例子,與孩子舉報違反交規(guī)的父親的例子相提并論,并非十分合適,但是我覺得沒有什么比親情更值得珍惜的事物了。85%的人支持孩子告密,相信多數(shù)人的想法也比較簡單:就是讓父親付出可以承受范圍內(nèi)的代價,來起到杜絕再犯的警示效用。但是,這本質(zhì)上,還是在鼓勵告密文化和斗爭哲學?。
?
▋“告訴”和“告密”之外有第三選擇
少年商學院微信發(fā)表過南橋的另一篇專欄文章《告密的孩子沒飯吃》,他以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為例,分享一個觀點:可以鼓勵孩子“告訴”,但不可以“告密”。兩者的區(qū)別是, “告訴”的前提是對方有危險,譬如一個小朋友爬到水池邊,一定要告訴老師;而“告密“是給對方造成麻煩,甚至是害別人。
可能有人會說,孩子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其實是“告訴“警察,因為變成了馬路殺手,別人有危險,自己也有危險。但又是“告密”,因為會讓父親陷入麻煩。為什么會這么糾結?原因就在于中國人習慣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我建議大家讀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第三選擇》一書,他說:
面對任何問題,大家慣用的第1選擇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選擇就是按照“你”的方式來進行。沖突點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這時不妨考慮第3選擇: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一條出路。
柯維把這一出路稱之為“第3選擇”(The 3rd Alternative)。他寫過的另一本書多數(shù)人一定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創(chuàng)辦少年商學院,也可以說是幫中國家庭尋找“第三選擇”:如何超越應試教育和素質(zhì)教育的糾結,找到一種新路徑,讓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參與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
我們堅定地認為,鼓勵孩子舉報父母是一種惡的教育。我們同時堅定地認為,親子之間溝通,哪怕是嚴厲警告,或是嚴肅談判,一定有“第三選擇”存在。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礇]有去評價新課標全國一卷的高考作文題是好是壞,而是發(fā)動初中生和小學生,從“寫給違反交規(guī)的自己父親的一封信”這一舒緩溫情的角度,寫篇同題高考小作文“練練手”。
我甚至想過,參與互動的孩子的文章,如果我們能為他們保存到幾年后他們真的參加高考時,看當初的文風和性格,屆時變了多少,也許會更有意義?無論如何,真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去童真和獨立判斷力。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