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文 | 米飯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副主編
學院君說:哈佛教育學院之前發(fā)表一篇研究報告,主張大學入學應弱化對孩子分數、技能等的考量,而更看重學生關懷他人的特質。
其中,同理心是至關重要的品質,它要求孩子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從而理解他人的需求。什么是同理心,如何培養(yǎng)同理心?今天的這篇文章,也許能給您一些啟發(fā)。
3分鐘動畫里藏著的同理心秘密
媽媽安慰孩子時說:“我知道你很難過……”
話還沒說完就被孩子打斷了,孩子情緒激動地哭著說:“每次都是這一套,我知道你這么說,并不是因為理解我,只是為了讓我不要哭下去!”
這種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為什么孩子會抗拒媽媽的安撫?因為,當他陷入負面情緒需要被理解時,他更需要的是一顆同理心,而不是一顆同情心。
關于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qū)別,我們可以通過一則3分鐘的同理心動畫短片來感受一下。
小狐貍掉進黑暗幽深的洞穴里,說:我被困住了,這里好黑,我受不了了。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笨笨的大熊跑了過來,跟著爬進洞穴說:我知道在下面是什么感受,你并不孤單。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麋鹿探頭看了看掉進洞穴的小狐貍,回應說:真糟糕啊,你想來個三明治嗎?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動畫中的麋鹿就代表著同情心。它會試圖讓事情看起來沒那么糟,所以常常會試著去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我流產了”,“至少你知道你能懷孕”
“我婚姻要破裂了”,“至少你有這段婚姻”
“我兒子要被退學了”,“至少他曾經是個是資優(yōu)生”
那只看起來笨笨的大熊,就代表著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人往往不會說那么多,可能只是蹲下來簡單說一句:我不知道現在該說些什么,但我很開心你愿意跟我說出來。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但卻能讓兩人產生情感上的連接。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具備同理心需要什么樣的特質?護理學者特麗莎·懷斯曼,在研究了很多和同理心相關的職業(yè)后,提出了同理心的四大特質:
1. 接受他的想法,如此能了解他們心中的真理
2. 不給予批評 (這并不容易,因為大家都喜歡批評)
3. 了解他人的情緒,將心比心
4. 溝通
“Empathy is feeling with people”(同理心就是要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同理心的外在表現可能很簡單,但卻少有人能做到。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帶孩子去看解剖
丹麥父母不忌諱“暗黑文化”
?
作為丹麥國寶級的人物,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結局卻大多很悲慘: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
比如,在小美人魚的故事中,她最終沒有得到王子,而是變成了泡沫。
但這個故事流傳到美國后,卻被改編成了好多不一樣的版本,不少結局也變成了“小美人魚從此和王子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和童話作家安徒生一樣,丹麥會傾向于把這些悲慘、痛苦的“暗黑文化”故事,毫不掩飾地給孩子看。
比如丹麥很受歡迎的戶外生物課中,他們會定期公開解剖一些年幼的獅子,然后家長會帶著孩子前來觀摩。
?
在這種殘酷的畫面中,孩子會不斷提問:“動物也會痛苦嗎?他們正在想什么呢?”
?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體察動物的心情感受。實際上,被譽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丹麥,已經把同理心設置為從小學就要開始的必修課。
日本也有類似的教育——
在老師的帶領下,36個日本小學生要給學校里的兩只小豬洗澡,喂養(yǎng)小豬,打掃豬圈……
然而150天后,養(yǎng)大的小豬就要被送去屠宰場,成為這群小學生的午餐。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雖然教育方式殘酷,卻有效。
不在兒童面前粉飾一個過度美好的世界,學會接受不完美的結局。這樣的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在感同身受中,學會換位思考,傳達對世界的關懷和愛。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
換位思考才能感受真正的需求
同理心是至關重要的品質,它要求孩子換位思考,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深刻理解他人的需求,才能進一步用智慧解決問題、回饋社區(qū)。
具備同理心,不僅僅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已經成為了當代青少年的必備品格。
之前我們曾分享過香港理工大學的同理心訓練案例:學生需要設計一件盲人需要的物品。
在動手設計之前,他們被蒙上眼睛帶去戶外,花一個小時去摸索周圍的環(huán)境。
這些臨時的“盲人”,互相攙扶著上下樓梯、磕碰在樹木上,他們聆聽不同的聲音,觸摸不同的材質……
?
在這種體驗中切身去感受盲人真正的需求,他們最終設計除了極具“同理心”的產品。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盲人用的跑步機”,上圖源自《創(chuàng)意工具》一書)

還有少商一個9歲半的孟同學,他發(fā)現社區(qū)環(huán)境變得不太整潔,因為處處都有動物的糞便,于是,孟同學設計了一個Alphago2.0解決方案:
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蒙上眼睛當一小時“盲人”,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
Alphago2.0就像是小區(qū)的保潔員,可以及時清理糞便,甚至可以取代寵物的主人,做到規(guī)范遛狗,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理心對孩子換位思考、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那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我們的特約專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爸爸的南橋先生,曾經提出過四大原則:
1、理解他人。
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己之所欲,勿加于人”,他人或許和你有不一樣的追求;多想想他人的難處,不要太強求;多點想象力。理解不是憑空而來,而需要想象他人的處境。
2、正面溝通。
把你對他人的理解用來雕塑對方的長處,而不是用來攻擊對方;在“不行”、“聽我的”、“聽你的”外,還有“我們一起”這種方式;如果他人和你發(fā)生沖突,你真心覺得你有道理,對方不對,你得有能力通過道理和證據說服人。
3、適度收手。
有的仗不值得一打,有的仗很值得一打,把精力集中到后面。不是原則問題,不要浪費精力;自己做不到或是不想做的事,不要輕易要求別人;如果對別人做的事情不順眼,就自己動手,自己也不會就學。
4、不要強求。
我們都缺陷多多,需要改進。他人并不完美,我們也一樣;認識你自己,能準確表述自身長短處,才能長進,人每天都要自我反省;別讓你的自尊阻擋你做正確的事,包括承認自己的錯誤。
同理心不僅要求我們只關注對方的事實,還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感受上。當孩子能從他人的視角去看他人看到的東西,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植根于內心的同理心,其實也是孩子最高貴的修養(yǎng)。它就像一把鑰匙,可以給孩子打開通往世界的更多的門,可以給孩子機會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