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了解名校通識音頻課
《給孩子的音樂藝術(shù)鑒賞課》)
文丨逃媽
授權(quán)自公號:東西兒童教育
(eastwest_edu)
雖然我自己不是學(xué)音樂的,但整個大家族里搞音樂專業(yè)的還不少,小時候總歸耳濡目染了一些 。記得大概從小學(xué)五、六年級開始吧,每年元旦,假如下午有空,爸媽總會打開電視機,拉我一起看中央電視臺直播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當(dāng)?shù)貢r間元旦上午11:00,北京時間下午6:00)。
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是沒法坐穩(wěn)聽全場的,但每次最后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和“拉德茨基進行曲”肯定不會錯過,因為氣氛非常熱烈,對孩子來說也最有吸引力。
后來和他爸在一起,發(fā)現(xiàn)他也是個疑似音樂愛好者,所以音樂在我們家熱度一直都挺高 。兒子說有次他們班里搞活動,每人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三句話,由老師念出來讓全班猜是誰,兒子的念了前兩句大家都還沒猜出來,他最后一條寫的是“家里樂器挺多”,同學(xué)馬上就猜到是他。平時他的同學(xué)來我們家玩兒時總喜歡東敲敲西彈彈的,估計印象特別深刻。
不過音樂這個話題太大了,我想今天咱們就先來說說可能有些爸爸媽媽會覺得有點兒高冷的古典音樂吧。不少人說孩子聽古典音樂好,尤其聽莫扎特的最聰明,聽流行樂、“小蘋果”什么的要壞耳朵,真是這樣嗎?有依據(jù)嗎?家長又該如何引導(dǎo)孩子聽音樂呢?
大家別急,這些問題我待會兒會逐一解答(最下面還附上了一份古典音樂清單,值得為孩子收藏)。
什么是古典音樂?
——不過是以前的流行音樂
假如你問任何一位音樂專業(yè)的同學(xué),他可能都會告訴你,古典音樂并不神秘,也不高冷。它在英文里叫Classic Music,翻譯過來其實是“經(jīng)典音樂”的意思,也就是以前曾經(jīng)非常流行的,過了很多很多年大家也都還喜歡的,一直流傳了下來、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
打個比方,假如過了幾百年之后高曉松的《同桌的你》還有歌手在唱,大家也喜歡聽,還愿意去買它的CD,那《同桌的你》無疑也能算得上是Classic Music 了。
前陣子我給兒子梳理西方音樂史的時候找到一個超棒的視頻,推薦你有空的話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看,非常有意思:
(點擊上方視頻,即可播放)
其中差不多從3分鐘到5分15秒之間就是我們所說的古典音樂時代。
為什么要聽古典音樂?
—— 不只是為了“高大上”
我覺得聽古典音樂有好幾個層次:
1、不鬧笑話
最基本的,就是通過欣賞古典音樂去了解整個西方音樂發(fā)展史,還有音樂的一些基本常識和概念。比如當(dāng)別人問你最喜歡聽什么曲子時,不會脫口而出“卡農(nóng)”。
哈哈,我小時候還真以為卡農(nóng)是一首特定的曲子,后來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音樂形式,由三個一模一樣的聲部從不同的時間進入交織在一起,跟我們以前大合唱“保衛(wèi)黃河”類似,第一個聲部唱了“風(fēng)在…吼”,第二個聲部才開始“風(fēng)在…吼”,而正在此時,第一個聲部已經(jīng)唱到了“馬在叫”。整體營造出比較厚重、宏大的感覺。
這才是“卡農(nóng)”,它是一種形式,而大家熟悉的、喜歡聽的“卡農(nóng)”其實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diào)卡農(nóng)。打個比方,如果“卡農(nóng)”是火鍋,大多數(shù)人喜歡聽的那首可能就是海底撈。
2、更有文化
然后呢,就是更有文化,品味也更國際化啰。孩子小時候多聽古典音樂,將來在某個場合聽別人聊起古典音樂時,不是一臉的蒙圈,而是能迅速加入話題;或者聽到某首曲子也大概能猜到它的來源出處和時代背景,更容易投入欣賞。
這點其實挺重要,尤其如果將來孩子要到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留學(xué)的話,會發(fā)現(xiàn)周圍很多同學(xué)這方面的知識都特別豐富。
記得有次兒子的同學(xué)過來玩,家里正在放維瓦爾第的《四季》,當(dāng)時剛播放到“秋”的慢板樂章,那位白人孩子剛一進門就聽出來了,還說出了它曲名,讓我著實有點兒驚訝。(維瓦爾第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的代表作《四季》,尤其是第一部“春”的第一個樂章,你絕對聽過,不信請回到前面那個視頻,拖到3分10秒的地方聽一聽)
后來想想其實也不足為奇,這些東西畢竟是他們的“本土菜“,比如“卡農(nóng)”的那個錯誤兒子就不會犯,因為他們二年級的音樂課有專門教過;平時在學(xué)校接觸古典音樂的機會也比較多。比如美國這邊每到圣誕節(jié)前夕,很多學(xué)校都會放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芭蕾舞劇音樂,所以無論是對其中的音樂還是表達的故事背景,孩子們都非常熟悉。
3、從欣賞古典音樂中受益
最高的層次呢,當(dāng)然就是真正地去欣賞古典音樂,并從中受益。古典音樂都是那些深受歷屆聽眾喜歡的、沒有被時間磨滅掉的音樂精品,好幾百年前能傳誦至今的東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就像我們的古詩詞一樣,我們需要去欣賞它,背誦它。
多聽古典音樂最直接的好處,肯定是提高音樂素養(yǎng)。古典音樂源自西方,和我們東方傳統(tǒng)音樂有很大的不同。東方音樂更注重旋律,音樂比較薄。西方古典音樂更講究厚度,節(jié)奏也更加多變。
尤其是節(jié)奏,這一點我感受很深,比如我們在球場上喊加油,基本上永遠是一個節(jié)奏“中國隊,加油!中國隊,加油!”這個節(jié)奏應(yīng)該是來自于扭秧歌,如果稍微換個拍子估計就亂了。
但在這邊的球賽不一樣,全場球迷有時能非常整齊地拍出很長一段很特別的節(jié)拍,關(guān)鍵是所有人都配合得非常默契。
被過度解讀的莫扎特效應(yīng)
說到節(jié)奏,我想回答前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孩子聽莫扎特的音樂聰明,聽流行樂、“小蘋果”,廣場舞什么的要壞耳朵,真是這樣嗎?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知道莫扎特效應(yīng),那是1993年的一項實驗,給一群大學(xué)生聽莫扎特的K448 《D大調(diào)雙鋼琴奏鳴曲》,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認知測試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于是莫扎特音樂能使寶寶聰明的消息就被瘋傳,甚至有些奶粉廣告上也加了一條“咱家的奶牛是一邊聽著莫扎特的音樂一邊產(chǎn)奶的”。
不過后來很多腦科學(xué)家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樂其實并不能直接提高寶寶的智商,但它們旋律流暢,令人欣快,能最大化地激發(fā)寶寶的快樂情緒,而這種快樂的情緒更有利于認知和解決問題 。
所以我很負責(zé)任地告訴你,如果你家寶寶在廣場上跟著“小蘋果”手舞足蹈那是好事,因為這讓他心情愉悅,同時也表明孩子對節(jié)奏很敏感。
但是,就像我們吃飯要講究營養(yǎng)均衡一樣,聽音樂也如此,單純的“小蘋果”或者莫扎特都太單調(diào),我們應(yīng)該給孩子更多樣化的選擇。而且,這里還有一個“口味”養(yǎng)成的問題。
就像我們吃菜一樣,一個人小時候養(yǎng)成的口味會伴隨一生,像我是廣東人,無論我現(xiàn)在生活在哪里,依然最愛粵菜;他爸是西安人,也永遠認為牛排比薩遠比不上涼皮兒肉夾饃。而兒子因為從小跟著我們東奔西跑,接觸的菜式比較多,很明顯他對食物口味的接納度就比我和他爸要大得多。
聽音樂也一樣,如果孩子小時候耳邊只有“小蘋果”,他以后可能一直都會只鐘情于這種比較簡單的、單薄的音樂曲式,但如果你給他更多古典音樂的選擇,長大后他也更能欣賞這類稍微復(fù)雜的、豐富的音樂。
怎么聽古典音樂 ?
小時候泛聽、長大了精聽
孩子聽古典音樂,我覺得得分年齡來看,很小的時候,3-4歲以前,適合“泛聽”一些比較舒緩的,悅耳優(yōu)美的音樂,不去深究音樂本身,這么小也深究不了,這時莫扎特的音樂就非常合適,舒伯特的也不錯,其實有些音樂人推薦胎教的時候聽舒伯特的會更好。
因為莫扎特的音樂突兀太小,而舒伯特的音樂屬于從古典主義往浪漫主義過渡階段,音樂中有優(yōu)美的旋律,有淺淺的感情表達,也有足夠的突兀刺激,應(yīng)該適合隔著肚皮的小寶寶。雖然我也不知道胎教這件事有沒有用,但肯定沒壞處,至少準(zhǔn)媽媽聽了會心情愉悅。
而4-5歲之后,我覺得各個音樂家的都應(yīng)該嘗試,但我不推薦一來就去下幾十G的古典音樂大全來循環(huán)播放。而是從最經(jīng)典的開始,選每個作曲家最最經(jīng)典的代表作,因為偉大的作曲家也有為了掙稿費的灌水作品,所以選他最著名、最經(jīng)典的幾部,視音樂的長度一周或兩周反復(fù)精聽一部,熟悉了再換下一部。
聽之前爸爸媽媽可能需要先做些功課,了解一下這首曲子的時代背景,比如巴赫的音樂很厚重,裝飾音比較多,這個特點對孩子來說也許太專業(yè),但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講講巴赫所處的巴洛克時期的特點,那是一個非常重視裝潢的年代,無論是繪畫還是建筑都很浮華繁瑣,比如教堂內(nèi)飾大多是這樣的,想象一下和這種建筑般配的音樂是不是也應(yīng)該特別華麗呢。
再比如維瓦爾第的《四季》,聽到秋的第一樂章時,可以給孩子講講你看到了一幅豐收喜悅的場景 ;聽到冬的第二樂章,就像外面飄著雪,我們在溫暖的家里圍坐著講故事、讀書……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需要啟發(fā)的,先說出你的感受,拋磚引玉,帶動他也聊聊從音樂中聽到什么。說不定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有特別的天賦呢。
打個岔,有些人是真的能從音樂中看到色彩的哦,這在科學(xué)上叫做“聯(lián)覺”能力,不知大家有沒看過美劇《越獄》或《權(quán)利的游戲》或《西部世界》,它們的配樂師都是同一個人,當(dāng)代的音樂天才賈瓦迪,據(jù)說他就是有“聯(lián)覺”能力,聽到一段音樂腦海里能浮出畫面,同樣看到一幅畫面能對應(yīng)出一段音樂,所以他的配樂真是絕了。
另外需要提醒各位爸爸媽媽的是,給孩子聽音樂時要選擇效果稍微好點兒的音箱,還是以維瓦爾第的《四季》為例,為什么前面我打包票地說大家絕對聽過呢,因為其中“春”的第一樂章就是小時候很多英語聽力磁帶開頭慣用的一段音樂,好像有些英語聽力考試也是這樣,導(dǎo)致我現(xiàn)在每次聽《四季》都從“春”的第二樂章開始或直接拖到“夏”,因為以前那種從聽力磁帶或廣播里傳出來的聲音印象實在不怎么美好。
值得收藏的古典音樂清單
最后,推薦大家兩套適合孩子的音樂書,一套是《小小音樂家》,主要是講著名音樂家的故事和代表作,不過以更適合孩子的角度,加上生動的配圖,孩子會比較感興趣。另一本是兒子音樂老師推薦的《The School of Music 》,講音樂史和樂理知識的, 通俗有趣,比如用很夸張的圖畫來描述樂譜中的升、降和還原符號,孩子秒懂:
最最后,來談點兒個人感受,其實今天的這個清單是兒子和我一起整理的,他幫我找音樂,我們一起聽,一起聊對這些音樂的理解和感覺……這個過程我感覺特別美好。
我們總說要陪伴孩子,陪伴是什么?是一起相處的那段時光,而那段時光又是什么呢?多年以后,很多細節(jié)肯定都會模糊了吧,但那些一起讀過的故事,一起玩過的游戲,一起聽過的音樂,應(yīng)該會在某個時刻,某種場合讓我們重返這段時光。
相關(guān)推薦:少年商學(xué)院名校通識音頻課《給孩子的音樂藝術(shù)鑒賞課》,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xué)藝術(shù)史博士,精選古典音樂史上18位著名作曲家,結(jié)合100首優(yōu)美的古典音樂,用音樂劇的方式,帶孩子系統(tǒng)了解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點擊下圖即可訂閱!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