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id:youthmba)第770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學院特約撰稿人、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的南橋。
▋美國媽媽不解“舍小家為大家”
有一個美國媽媽曾直接跟我說:不知道你們是怎么想的,我們美國人是不愿意和家人如此分離的。軍人派駐外地,可能不能避免這樣的分離。但因工作、學習分開的情況少很多。我接觸的大部分美國人覺得家庭分離不人道——不過美國是個多元化社會,大都會的家庭在關系上較為松散些。
2002年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家人是沒有陪同的。打好了“前站”后他們才來,這也是中國人經常性的作法吧。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在美國換了工作,即將去往另一個城市。但孩子已經在俄克拉荷馬這里,連根拔起談何容易。但我最后沒有選擇當年的作法。那不是一個好的選項。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比別的什么都重要。在美國,家庭高于事業(yè)幾乎是社會共識,沒有多少人崇尚“舍小家顧大家”式的犧牲。
我曾當面和美國親子關系專家艾倫?馬丁(Alan Martin)教授討論過這一話題。此前不久,他和一位在韓國任教的專家對菲律賓的不少海外勞工家庭做了一次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男人在外國打工的家庭,孩子成長中面臨的問題更多,另外母子關系也受到更多影響;同樣,眾所周知很多菲律賓媽媽出國當菲傭,父親在家單獨支撐的家庭也不少,這同樣也會面臨只有母親在家時的問題。
▋誰該為中國“留守一代”負責
如果說菲律賓外勞家庭里單親撫養(yǎng)值得擔憂的話,中國超過六千萬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該如何面對?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外出務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親戚帶的孩子。讓祖輩帶孩子,貌似資源優(yōu)化組合——大人去忙事業(yè),老人照看孩子,實際上這么做很短視,甚至可以說禍患無窮。
對于整個中國來說,我們將面臨一個由祖輩拉扯大的“留守一代”,尚不知這會造成多少具體的社會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代人的教育嚴重缺失,他們的上升空間進一步壓縮,社會流動性進一步停滯。
如今技術手段發(fā)達,通過網(wǎng)絡打長途比過去便宜了很多,聯(lián)系上快捷了,但有一些東西是技術無法取代的。馬丁教授說孩子的成長,需要“管控”(control)和“支持”(support)相配合,兩者都要做到位,才能有健康的家庭關系和成長環(huán)境。
在美國,親子關系都已經成了一門大學問,叫parenting,直譯過來叫“做父母”,相關圖書汗牛充棟,不過較少有人討論grandparenting(做祖父母)。把養(yǎng)兒育女的責任委托給祖輩,對幾代人都不負責。給孩子立規(guī)矩劃界限,這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你讓老一代去做他們實在力不從心。不管他們自己承認還是否認,年齡擺在那里,精力畢竟有限。大部分老年人哪怕自己愿意,甚至是主動請纓,也不能讓他們擔負撫養(yǎng)孩子的主要責任。他們只能維持孩子的生存,這都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職責范圍。
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留守的兒童吵鬧,需要管教的時候,年邁的爺爺奶奶能哄住就謝天謝地,談不上什么立規(guī)矩成方圓。爺爺奶奶并不能提供教養(yǎng),很多時候只能讓其放任自流,比如由著孩子打游戲,根本管束不住。分明這是做父母管束的職責,但有時候父母親還因為這些原因,和上一輩鬧別扭,就是錯上加錯,更進一步破壞家庭關系。
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壞習慣的更改,是做父母幾遍、幾十遍、幾百遍督促著實現(xiàn)的。你無法說“精神上與孩子同在”。孩子生活中所需的各種教育、支持和指導,也應該主要由父母提供,哪怕我們做父母的自己也不過是邊做邊學。
▋別再找借口了,陪伴才是硬道理
說到家庭關系,中國人道德觀有些顧上不顧下,只考慮“父母在,不遠游”,現(xiàn)在甚至都有法律要求孩子定期探望父母,這種法律是在我們特定的價值觀土壤上才能孕育出來。我覺得更需要努力的,是如何讓幼年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回復“陪伴”查看少年商學院微信相關文章《好父親未必需要和孩子交朋友,多陪伴就足夠》等)。
養(yǎng)而不教也是可恥的。我們應該提倡“幼子在,不遠游”這個概念。只不過這不能通過法律來死板解決。社會也得創(chuàng)造條件,消除戶籍等諸多入學、購房的門檻,讓孩子能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就近上學。一些本地父母也不能從爭奪資源這個狹窄的視角看問題,給這種改變制造阻力。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一些負面效應和潛在問題是會波及到整個環(huán)境的。不公正環(huán)境造成的后果,往往會讓整個社會都成為受害者。
父母的心態(tài)也值得我們反思。父母和幼年子女的分離,多基于有更多錢才有安全感的一種假設。一些父母出于“生計”的考慮離家打工謀生,過去條件都不好,情有可原。可是我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生計所迫已經不是什么借口。一些農村青年出去打工,外面生活成本極高,也攢不下多少錢,倒不如在附近找一個賺錢少,但是能夠照顧家庭的工作。大部分農村青年在老家有住房,沒有當房奴的壓力,收入稍微減少可以承受。或者說起碼夫妻一方應該有一個人經常性在家照顧孩子,或者打工路途近一些,能比較方便地回去探望。
▋將父母職責“外包”定將后患無窮
一些高學歷高收入的城市年輕父母,一樣把孩子交給祖輩甚至保姆帶,甚至孩子剛一生下來稍作休息就跑回去上班。帶孩子本身也是樂趣,大家看美劇時候,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睡覺前給孩子讀書,這對孩子對父母都是有趣有益的事。
有朋友稱,有的父母怕休息不好影響次日工作,連哄孩子睡覺都不愿意,基本上“辭掉孩子帶工作”去了。這種做法讓人思考良多。我理解國內競爭激烈,可是工作真的比孩子重要,值得這樣去顛倒次序嗎?是帶孩子更費勁更操心,所以選擇逃避責任,去工作也不愿意帶孩子?還是新一代的父母,比父輩還不知道怎么去帶孩子,所以索性外包自己的養(yǎng)育職責?
如是這樣,我們的下一代,又如何從我們身上,學習到我們如何做父母,或者看我們如何堅韌不拔地摸索著做更好的父母?這樣惡性循環(huán)下去何時是了?不過我驚奇地看到,將父母職責“外包”的情況已經不是例外,而已經是常規(guī)了。
正常的代際關系,用俗話來說,應“草屋年年蓋,一代管一代”。父母應該多去負責子女的成長和教育。放棄當下的撫育職責,說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未來,這個邏輯似乎別扭。孩子的未來又豈只能用掙錢來造就?回想我們自己這一兩代人吧。那些當年費盡心機安排孩子進廠以便讓他們財務安全的父母,或許是在白發(fā)蒼蒼的時候,眼看著人到中年的子女下崗失業(yè)。
未來變化無常,“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孩子更需要的,不是父母創(chuàng)造一個“錢途”許他一個明天。而是與之朝夕相處,關注他們,影響他們,教育他們。做父母的當然需要面向未來,但功夫應在當下。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