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這個問題后第一反應就是——為什么不讓孩子哭呢?更進一步說,孩子的哭,是應該被“鼓勵”的呀!
你一定覺得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其實之前,在班里,我所充當的,也是一個到處“滅火”的消防員的角色,但看了一本書后,我對以“哭”為代表的負面情緒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今天也來分享給你。
情商低只是結果
根源在于情緒敏感力
這本書的作者,是下面這位漂亮的大神級人物,名叫Susan David,她在哈佛醫(yī)學院擔任了7年11個月的講師,并且在耶魯大學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后。
她所著的這本暢銷書,名叫Emotional Agility(《情緒敏感力》),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徹底改變了我對于“哭”的態(tài)度。
先解釋一下這個書名,我們都知道,EQ代表一個人的情商,而Susan David進一步提出,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叫做Emotional Agility (情緒敏感力)。
啥意思呢?比如談戀愛的時候,女朋友跟你說:“我不要!”、“我沒有生氣!”、“你走!”……的時候,你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她到底要不要?到底有沒有生氣?你這時到底該不該走?……
下面這組小漫畫是我在網上找到的,非常能說明和“情緒敏感力”低的人交往是什么樣一種體會。分享出來,博君一笑。
有時候,在小區(qū)里陪孩子散步,總會遇到這樣的家長,滔滔不絕地用盡世間所有的華麗辭藻來夸自己家孩子,直到氣氛尷尬,旁人都不耐煩開始打岔,此人依舊渾然不知,一遍遍把話題拉回……我們都管這樣的人叫做“情商低”或者“沒眼力見兒”,但其實按照Susan David的觀點,情商只是一個結果,究其根本,是這個人的情緒敏感力不足。
情緒敏感力源于
兒時釋放感情時父母的態(tài)度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跟人之間在察覺情緒時,是靈敏還是遲鈍?Susan給出的解釋是,要看小時候需要釋放感情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
Susan說,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哭,第一反應都是:怎么讓孩子停止哭并迅速變得開心,但這種做法對于孩子情緒敏感力的長期養(yǎng)成,是極其不利的,只是在短時間之內給家長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罷了。
對此我太有感觸了,比如在教室里的時候,我就像是一個消防隊員,看到哪里孩子開始吵架了,或者有孩子哭了,都會立即沖上去滅火。我的心里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就是“如何讓他們快點停止負面情緒”。
這事,我恰好犯了一個很多父母都會犯,卻又很難意識到的錯誤,那就是:我心底里就給“哭”貼上了“不好”的標簽,而沒有把它和快樂、驚訝、糾結等一視同仁地看成是一種“普通”的情感。就算我嘴上說著“想哭就哭吧,哭完心里就舒服了”之類看似安慰的話,但潛意識卻騙不了人,我依然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心理預期——你給我快點變開心;你怎么還不開心;我還能怎么做你才可以恢復平靜……
Susan又給我們這種心態(tài),起了一個專門的名字——emotional helicoptering(情緒直升機),就是希望某種情緒可以像坐直升機一樣飛速地消失。
鼓勵孩子哭
那么,關鍵的問題來了——面對孩子哭,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
我們先舉個例子——很多孩子都有不愿意刷牙,一提要刷牙就哭的時候,網上有個媽媽是這么應對的,不禁要給她點贊。
https://v.qq.com/x/page/m03674dve2a.html?
(視頻播放鏈接,點擊上方鏈接可以觀看視頻)
(聽不懂粵語的朋友不用著急,視頻中的媽媽的大意就是說:“哭吧,哭出來舒服一點……”然后小朋友哭了幾聲,覺得情緒發(fā)泄完了,就乖乖地刷牙了)
這就是非常正確的處理哭的方案:鼓勵孩子哭。
父母需要扭轉自己的態(tài)度,哭是一種“負面”情感,但它并不是一種“壞”情感,我們沒有必要去消滅它。Susan提醒我們,如果我們過多地去介入孩子的情感空間,比如給他們很多建議,或者想要立即去幫忙,會讓孩子失去一次自己幫助自己的機會,長此以往,他們的情緒敏感度會變得非常低,未來的情商——與己相處和與人溝通上也會受到影響。
四大步驟
幫孩子正面處理負面情緒
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畢竟“我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啊”,不過還好,如果想在下一代身上做些真正有益的改變,我們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Susan的這本書之所以暢銷且廣受好評,就因為她不但提出了一個“反傳統”的觀點,還說出了4個關鍵步驟,可以幫助家長去培養(yǎng)孩子的情緒敏感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第一步:Feel it
讓孩子自主地感受情緒
如果孩子產生了情緒,先別用成人的角度先入為主地判斷和介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或者哭得很傷心時,會直接說,“這沒什么好嫉妒的,我們家還有好多別的玩具呢”,或者“羞不羞啊,別哭了好不好”。
其實,類似的介入有很多主觀的情感在,大人的態(tài)度會削弱孩子自己去真實地感受情緒,繼而產生壓抑或逃避的心理。父母需要做到的,恰好是沒有偏見地讓孩子自己去體味,無論是開心還是傷心,正面抑或負面。情感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內心自然涌出的感受而已,你就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它,接受它,這是培養(yǎng)孩子情緒敏感力的第一步,是讓孩子學會和情緒相處,做自己情緒主人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步:Show it
讓孩子沒有恐懼感地展現情感
讓孩子“哭”出來,這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不可能的事,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哭什么哭”或者“憋回去”,時間長了,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也會很小心地展現自己的情感,或者會對某些情感產生恐懼。
比如你一直和一個男孩說“男子漢大丈夫,別總哭哭啼啼的”,很可能他貌似變堅強了,真的不哭了,但卻導致了另一個壞處,就是他對“哭”這個重要的情感產生了抵觸和恐懼感,這其實是非常糟糕的結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成長的過程中真的遇到什么事情,他都無法自己選擇用“哭”來化解,而是強顏歡笑地忍受著,這只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
第三步:Label it
給情感的成因貼標簽
以前我們經常說,要讓孩子去認知不同的感受,那么,就需要給孩子的感情貼上明確的標簽。比如在孩子大哭、恢復平靜了以后,可以和孩子聊“剛剛你那種大哭,透露出來的是一種悲傷的情感”。
在此基礎上,Susan還提出了一個更深入的方法——給孩子情緒的成因貼上更具體的標簽。比如同樣是看到孩子哭,你需要讓孩子更加敏感地理解到哭的背后,其實也在傳遞著不同的意味,你可以問他,剛剛你哭,是代表壓力大?傷心?還是失望?只有細化一種情感的具體成因,孩子才能對于情感有更強的敏感度,未來情商也會更高。
第四步:Watch it go
重溫感情消失的全過程
第四步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也讓我再一次發(fā)現,成人的功利心真的很重——要是一個孩子最終破涕為笑,我們心里的石頭基本也就放下了,覺得大功告成了,但Susan提醒我們,和孩子一起復盤整個情感消失的全過程至關重要。
你可以說,“這就是傷心的滋味,能看得出你現在感覺好多了。你剛剛經歷了一個從特別傷心,到有點傷心,最后到傷心消失的全過程,你要知道,一般而言,我們經歷相同的事情時,第一次的情感都是最強烈的,如果下一次你再碰到同樣的事情,可能就不會這么傷心了。又或許你長大了,可能都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傷心的事情……”這個復盤過程,可以讓孩子對于情感的細節(jié)有更加具體的認識,從而增加他的情感敏感力。
Susan的著作讓我重新看待“哭”,并認識到,成人在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四步法則可以針對任何情緒,不一定只適用于負面的哭泣,對于一些正面的情緒,孩子同樣可以這么去感受。
最后,我想說,孩子的哭是值得被鼓勵的,我們要利用好這一次機會,讓他們對情感更加敏感,而不是著急地就去澆滅我們所認為的不好的情感。只有這樣,孩子的情緒敏感力才會提升,他未來的情商才會變得杠杠的,人生也會更加幸福,而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教育期望,不是嗎?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