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被稱為臺灣版《黑鏡》,
不要筑起以愛為名的牢籠
在《延禧攻略》這一宮廷戲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的時候,臺灣卻正在熱火朝天討論一部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同名小說,副標題是“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現(xiàn)在這部臺劇非常之火,海外華人們連呼“深刻而過癮”“所有華人媽媽都該看”……而豆瓣上一些大陸網(wǎng)友看后的評價稱這部劇“攝制水平與思想深度,完全可以吊打一眾所謂’大制作大投資’的國產(chǎn)偶像??!”
觀看鏈接如下:http://t.cn/Rkp5zKv
密碼 :?p2fs
看劇名相信不少朋友想到的就是詩人紀伯倫的《論孩子》。這部劇有五段各自獨立的故事,搭配科幻與奇幻的元素,將升學體制底下親子關系里,望子成龍的比較心和控制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于是被稱之為臺灣版《黑鏡》。每個故事都有一個病態(tài)的母親,心里愛著孩子,但她的一言一行卻在不斷地傷害著孩子。
在《媽媽的遙控器》中,小偉媽媽正面臨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丈夫出軌了、工作出了問題……和丈夫離婚后,她把兒子小偉當成自己唯一的希望。
但她突然發(fā)現(xiàn),一向乖巧聽話的兒子為了參加畢業(yè)旅行,試圖用假的成績單來欺騙她,這讓她覺得自己一敗涂地。小偉媽媽生氣地質(zhì)問兒子: “你為什么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么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么?”
母子關系因此鬧僵了,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這么重要的畢業(yè)旅行也不給去,媽媽卻認為小偉不懂自己的苦心。
?吵架后的第二天,小偉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在重復同一天的生活,今天發(fā)生的事情似乎和昨天一模一樣,自己說著同樣的話,交給媽媽同一份假的成績單……小偉以為是自己的錯覺,直到媽媽和他說,“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原來,媽媽拿到一個可以控制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只要小偉有做得讓她不滿意的地方,她就會選擇時間倒流,直到小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
媽媽對小偉的愛,慢慢變得瘋狂而偏執(zhí)。為了讓小偉做到完美,從生活到學習,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倒帶重來。小偉也因此陷入了崩潰,數(shù)次嘗試自殺。
(嘗試自殺卻屢次失敗的小偉)
面對小偉的自殺,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顯得十分淡定,當小偉絕望地問“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時,媽媽的回答是“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這種極端又畸形的愛,讓小偉失去了反抗能力。
?
(隱喻令人窒息的母愛)
《貓的孩子》和《媽媽的遙控器》相似,兩位媽媽都把自己的人生悲劇和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把培養(yǎng)孩子成才當成自己人生的追求。?
阿衍的媽媽把自己遭遇的家庭暴力歸咎為沒有把孩子教好,為了讓親戚們尊重她,讓丈夫回家,讓阿衍得到爸爸的疼愛,媽媽開始逼迫阿衍考試拿滿級分,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在這種“唯成績論”的壓抑氛圍下,阿衍的精神狀態(tài)開始出現(xiàn)問題。他開始看見藍色的月亮,然后進入一個平行世界。阿衍的同學告訴他,只要在平行世界中做特定的行為,他在現(xiàn)實世界的成績就會有所進步。
而阿衍要做的就是殺死一只又一只的貓。
阿衍很善良,還和媽媽一起救助過小貓。但在成績的壓力下,他還是選擇了殺貓。更可怕的是,阿衍殺貓后,媽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脫口而出的竟然是“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span>
最終,阿衍的行為被發(fā)現(xiàn)了。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他忍不住質(zhì)問:“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他拼盡全力讓自己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但父母只能看到他的成績,看不見他的痛苦和掙扎,連一個擁抱都不愿意給予。
和前兩個故事不同,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進,成績優(yōu)異,家庭看起來也很美滿。但讓所有人預料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茉莉選擇了自殺。
林媽媽悲痛欲絕,她無法相信自己的女兒竟然會自殺,她開始尋找女兒自殺的原因。直到一天,她通過一項新科技,在茉莉的意識中看見了自己的模樣。
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和成才,林媽媽特意辭職,做了全職的家庭主婦。在她看來,自己是愛著孩子的,為了孩子愿意犧牲一切–“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給你們好的,起早貪黑地干活都是為了你們,為了這個家。”?
但在女兒看來,媽媽不愛她,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茉莉?qū)W習,不讓茉莉讀中文系,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績,媽媽也不會表揚她,而是告誡她不要太得意。
長期的壓抑下,茉莉的精神狀態(tài)也出現(xiàn)了問題。
看似乖巧的茉莉,私底下會撒謊、會偷東西,還有自虐傾向。每當茉莉考砸的時候,她都會在自己的手腕上留下傷痕。
茉莉一直在期待媽媽能發(fā)現(xiàn)她的不對勁,“她掀開衣服看到這些傷痕,可能會嚇一跳,可能會很難過,可能會跟我道歉說,‘茉莉?qū)Σ黄饘Σ黄??!?/span>
但是,茉莉等不及媽媽的道歉,自己選擇了放棄。直到臨死前,茉莉也沒有感受到媽媽的愛:“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看似平靜的生活往往藏著父母難以察覺的問題,父母習慣于發(fā)號施令,聽不見或者不愿意聽孩子的想法。長期下來,孩子也放棄和父母溝通,把自己的心事都藏起來。但看不見的問題不代表不存在,它只是缺少一個爆發(fā)點。
作者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孩子們只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個道歉嗎?只要有那個道歉,小孩就有辦法被釋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笨墒撬麄兊炔坏剑驗楦改笗酶鞣N迂回的方式說,”因為你當時很壞啊,所以我們必須這么做”、”對啊當時確實揍過你,干嘛要那么計較…”
在這個奉行“考試”的社會,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因為“愛孩子”、“為了孩子好”,就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績,給孩子施加的壓力和束縛越來越多。這些壓力和高要求,在不斷地刺激著孩子??傆幸惶?,長期的壓抑和自我否定會讓孩子不堪重負。
其實,絕大部分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對孩子的“愛”用力過猛,就只會讓你和孩子越走越遠。不要以愛為名,把自己和孩子困在“成績至上”的牢籠里。我們要做的是不斷調(diào)整和改變愛的方式,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最好的狀態(tài)是相互成就。?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在我們看來,很多親子關系的悲劇,都是不平等關系造成的。
(電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導演,陳慧翎)
本片導演陳慧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談到了這一點:
如果今天,一個女性成為一個母親之后,她就有了犧牲奉獻的心情,她很容易就變成,會對別人情緒勒索的那個人: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為什么你不能拿一些東西來回報我?
尊重孩子,把孩子當為一個個體,這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大家都說,我們要當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并沒有。
一個人長大之后,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在于爸爸媽媽本身,你有沒有觀察人的能力,你有沒有看到你小孩的本質(zhì)是什么,可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事情是,這些爸爸媽媽,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質(zhì)是什么。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中,父母習慣于發(fā)號施令,孩子只能服從。如果父母深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就容易搬出父母的權(quán)勢去壓迫小孩,要求孩子的絕對服從。很少人會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更不會重視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陳慧翎青少年時候)
有一天她就問了她非常非常要好的高中死黨一個問題:“就如果再重來一次,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她的死黨就說,那時候最想做的事情是,想去NASA工作,但當初她爸爸堅持一定要填醫(yī)學院,那沒辦法,只能去醫(yī)學院,因為她的成績就是這么好。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大人僅憑自己的意愿,而扼殺了多少小孩對這個世界的想象跟夢想。
強調(diào)權(quán)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無論什么事都沖在孩子前面,全部包辦又總挑剔孩子自理能力差,不顧實際情況,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長,結(jié)果不是導致孩子喪失獨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識,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間豎了一道墻。
無論哪種結(jié)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結(jié)局。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個孩子都當成獨立的個體,親子關系會更融洽。
陳慧翎的爸爸是藍領階級,是做鐵工的,然后她媽媽是家庭主婦,他們都非常地開明。那個開明,有可能是他們無能為力。以至于她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就是——“放牛吃草”(放養(yǎng)式教育)。
(陳慧翎一家)
比如說她很喜歡看漫畫看電視,爸爸媽媽從來不會阻攔她去看,也因為這樣子的關系,她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
在陳慧翎國一的時候,有一次上作文課,寫不完,因為要講事情太多了,她就跟老師說:“老師我可不可以帶回家寫?”
第二天,她就交了厚厚的一本。很幸運,她碰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那個老師非常仔細地,改完她整本作文,而且在最后還鼓勵她要繼續(xù)寫。
當時還是小小的13歲的陳慧翎的心靈里面,就覺得:“我可以寫耶,那我要繼續(xù)寫?!?/span>
(陳慧翎小時候)
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孩子
易中天的女兒剛上高三時,就請父親對其前途進行科學設計。但易中天說:“我雖然是博導,但你仍然必須學會自己選擇?!?/span>
面對女兒的請求,他不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給女兒規(guī)劃好未來,而是教給女兒選擇的方法,把選擇權(quán)交到女兒手上。
這種把選擇權(quán)還給孩子,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式,才是父母應該做的。正如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所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
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
也不會在昨日流連。
“愛”和“管教”是兩條并行線
這部劇在拍攝手法等方面可能不夠完美,但它所探討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如果你覺得看了不舒服的話,是因為那些都是真實的,那些孩子就是這么不舒服,而且現(xiàn)在可能還有更多孩子一樣的不舒服!”
一味地聲討“控制欲強”的父母,沒有太多意義,我們希望能通過這部單元劇,讓大家看到這種被扭曲的親子關系,“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痛苦,而我們這一輩的課題,就是學習不要再復制同樣的悲劇?!?/span>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父母,學會如何愛孩子是當父母的必經(jīng)之路。父母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愛和管教,從來都不矛盾。無論是哪種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處,讓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愛’,而非只有“懲罰”。
在嚴格要求孩子時,表達自己的愛其實很簡單,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或完成某項工作時,給予恰當?shù)馁澝篮涂隙?;當孩子心情不好時,仔細傾聽孩子的訴苦,給予及時的引導和安慰;當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張開雙臂抱一抱孩子就好……
最重要的是,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像劇中的幾位媽媽一樣,讓傷害在不經(jīng)意間一次次發(fā)生。父母一句無心的話,或者父母自認為對孩子好的話,可能會變成孩子心上無形的釘。
要發(fā)表評論,您必須先登錄。